返回顶部

陈星华:曾经白米饭都吃不起 如今建起了养猪场

http://www.scol.com.cn  (2017-05-24 09:12:59)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罗曦 实习生 叶林茜  

人物档案:

我叫陈星华,家住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向荣村六组,今年40岁。父亲患有矽肺病,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大哥在我12岁时也意外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妈妈身上。小学五年级我就辍学去帮工,挣钱补贴家用。为了偿还外债,我很早就外出打工,但没挣到什么钱,家里一贫如洗。2013年,我被评定为精准扶贫户,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参加创业培训,用贷款建起了养猪场,修了蓄水池,流转土地准备建家庭农场。2016年,我成功脱贫摘帽。好政策加上自己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看着养猪场里上百头健康成长的猪仔,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陈星华在养猪场内喂养小猪

家庭贫困穷得连白米饭都吃不起

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我小时候曾穷得连一碗白米饭都吃不起,妈妈和我到地里扯了几个丝瓜用白水煮了当饭吃。我去村里小卖部,老板都不愿意赊账卖盐给我,因为我家实在太穷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石匠,由于长期在充满了粉尘的环境下工作,他患上了矽肺病,48岁开始就卧病在床。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了数万元的债务。

2004年,父亲去世。我家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垮塌了近一半。看到家中的情况,我决定外出打工。我去过北京、吉林、浙江、河南、新疆的建筑工地打工,但没挣到什么钱。眼看着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在老家的大儿子上学也没人照顾,加上妻子再次怀孕,我特别思念家乡,但回去又不知道怎么生存,非常纠结。

多方帮助建起300多平方米养猪场

2012年底,带着迷茫和担忧,我和妻子回到向荣村。此时家门前已经长满了荒草,像我的内心一样荒凉。

在外打工时,我看到工地的厨师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猪肉,觉得养猪应该是个脱贫路子,但家里太穷,刚把多年的欠债还清,根本没有余钱发展养殖。

2013年底,向荣村开展精准扶贫摸底,我被评定为精准扶贫户,镇、村干部找到我,了解我的发展愿望。看到他们诚恳的脸,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养猪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我表达了想发展养殖业的想法,镇、村干部立即记录下来。过了几天,他们帮我联系本地信用社,按照精准扶贫贷款政策,贷给我5万元启动资金。

有了启动资金,眼看着养猪场就可以开建了,可困难又摆在眼前。由于我家在小山顶上,没有建养猪场的场地,而且山上缺水,搞养殖困难很大。镇、村干部知道我的难处后,积极帮我协调土地,最后落实好了场地。

修养猪场时我没有花钱请人,靠着以前在外打工学的泥水匠技术,自己买来砖头水泥,亲手搭建起崭新的养猪房。2015年8月,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盖好了。针对养猪用水问题,镇、村干部积极帮助协调,通过项目帮扶,我在养猪场旁边兴建了2口蓄水池,既能作为林地灌溉,又能作为养猪用水,一举两得。

建好养猪场后,镇、村干部担心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给我安排了外出培训的机会。我参加了乐山就业部门开展的创业培训,学到了相关技术。

在镇、村干部的联系和帮助下,我和巨星公司以代养模式合作,2016年4月,42只小猪仔进场,我的养猪场正式运转起来。

有信心肯努力 致富路越走越顺畅

几十只小猪仔健康成长,让我对养猪更有信心了。2016年6月,我通过小额信贷政策,再次追加了10万元贷款。利用这笔钱,我将养猪规模扩大到了160只,办起了村里最大的养猪场。

每天早上,我把儿子送到学校后,就回家和妻子细心照顾小猪仔,在我眼里,它们就是我致富的希望。

为了让我的脱贫路更加顺畅,镇、村干部经常到我家了解情况,有时还带着镇上兽医站工作人员一起,帮我检查猪的健康情况,提醒我要在卫生、防疫方面做好工作。

努力迎来收获,我养的第一批猪终于出栏了。第一批卖了38只猪,收入有8万多元。剩下的100多只猪也将陆续出栏,销路不用愁,效益很可观。

养猪基本算是成功了,但我并不满足,我想再搞点种植。我家位置虽然偏远,但风景很好,从家门往下望去,是滔滔河水,远处绿色植物层峦叠嶂,风景优美。屋后是一座小山,长满林木。这是一个发展家庭农场的好地方。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在猪场周围流转了40亩地,开始种果树。我打算用种养循环的方式,将猪粪、果树有效“结合”在一起,让粪污还田、还林。

2016年,我到工商部门注册了乐山市五通桥区向荣村家庭农场,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农场。

这一年,依靠养猪和多元化发展,我成功脱贫。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的我已经脱贫了,但还有一些乡亲生活得并不富裕。我想把自己的脱贫故事讲给他们听,给予他们信心。大家要相信,脱贫走上致富道路,靠的不是等待,只要有信心,肯努力,一定会收获成功。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