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精准扶贫尤其要扶“老年人”

http://www.scol.com.cn  (2016-11-24 11:26:23)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若辰  

目前,各个地方精准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笔者在走访、帮扶贫困户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群贫困人群: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丧失劳动力,收入基本依靠微薄的农村养老金或高龄补贴;子女虽多却无人尽孝,生活无人照料,物质和精神双贫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各尽其责。

尊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格局需要尊老、爱老、养老、敬老良好风气的形成。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

在农村,虽然大多数子女会尽赡养老人之责,但以下现象却不少见:有的子女经济状况不好,家庭负担重,根本支付不起老人赡养费,遑论其他;有的老人虽然儿女多,但在赡养问题上子女间往往相互推诿,甚至产生家庭矛盾、纠纷;有的老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或者在外地安家,一年甚至常年根本见不了几面,成为名副其实“空巢”老人。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精准扶贫不仅仅是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去关怀。笔者思考了几点建议:首先,扶贫干部在帮扶过程中,要及时与贫困户直系亲属取得联系,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大孝道文化宣传,进行孝道感化,对农村中敬老爱老典型事迹应加大宣传,对歧视、虐待老人的行为应给予曝光、鞭达,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氛围。其次,对通过走访、教育以及各方面协调后仍旧拒不赡养老人的子女,经老人同意后可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走司法程序,一来可强制解决老人赡养费用问题,二来可对其他家庭起到警示作用。其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甚至聊天、搭话等日常服务;村干部也可以发动邻里通过经常与留守老人串门、聊天方式给予老年人心灵慰藉。最后,有条件的镇、村,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

社会共建、共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农村贫困老年人的见证,因为他们中大多数是建设新中国的参与者,他们也是中国农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最好见证者,只有把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人生大事解决好,我们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作者:杨晓艳 单位:乐山市五通桥区工商质监局)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