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因地制宜 中心村的别样扶贫路

http://www.scol.com.cn  (2016-08-30 08:24:33)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许金波  

  郑重地签上名字,按上红手印……8月18日下午,对于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中心村的37户贫困户而言,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中心村“两委”正式与峨边德顺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签约,达成村产业扶贫基金45万元入股该公司的协议。凭此协议,这些贫困户每年每户可以分得近1000元的红利收入。

  因地制宜,变产业发展扶贫资金为产业扶贫基金,同时入股企业实现长期稳定收益,这在毛坪镇乃至峨边县都是创新举措。而这种创新,对于该村“第一书记”樊大华来说,却是有着具体的村情考虑,是特殊村情下创新扶贫新路径的产物。

  困惑:如何运用好扶贫资金

  毛坪镇中心村属于省定贫困村,全村224户8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90人。在中心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制约村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稀少,产业结构单一,和人口日益老龄化。这些因素,在37户贫困户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壮大村级支柱产业,2015年,村上投入菜篮子项目建设资金9万元,建成羊角菜基地290亩;为了解决村民灌溉和人畜饮水难题,村上于今年初争取县上小农水工程项目77万元,建成蓄水池3个、沟渠7000米,安装水管700米……通过这些有针对性帮扶举措的实施,中心村无论在农业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上都有了很大改观。但这些努力,对于37户贫困户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为此,2015年底,樊大华和中心村“两委”争取到峨边县扶贫移民局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45万元,主要用于37户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人均计划免费发放7头仔猪,平均一户20来头。按说这是一个令人欢喜的项目,但事实上却让这些贫困户犯了难。

  “中心村虽地处山区,但土地稀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而且地块小且分散,没有足够的玉米等余粮喂养;喂饲料的话则需要资金,前期修建猪舍同样需要钱,这对于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来说,这些投入还是有点大。更重要的是,这些贫困户多为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致贫,本身就缺乏劳动力,除此之外,还要面临养殖技术、市场风险等压力。”樊大华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大家养猪的积极性不高。这一度让他很是苦恼。

  如何运用好这笔扶贫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成为摆在樊大华和中心村“两委”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破解:通过扶贫基金入股企业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正在大家苦恼之际,樊大华把目光投向了在邻村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的峨边德顺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先后建有5个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6560千瓦,且均生产正常、效益良好稳定。为此, 樊大华有了把村上产业发展资金以基金形式入股该企业的想法。之后通过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为了稳妥起见,樊大华还特地到市发改委详细了解该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情况。

  之后,樊大华和村“两委”向毛坪镇党委政府和县扶贫移民局汇报。在得到许可后,今年7月,樊大华和村“两委”立即召集37户贫困户,专门就此事进行一事一议。“当时,全体贫困户没有一户不同意的。”樊大华对此记忆犹新。

  紧接着,《毛坪镇中心村产业扶贫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毛坪镇中心村产业扶贫基金使用方案》,以及中心村“两委”与峨边德顺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协议书》相继制定,并获得全体村组干部和贫困村民一致通过。其中,不仅明确了45万元产业扶贫基金的基金用途、基金收益、风险控制,而且还明确注明入股该企业每年产生红利的分配方案:5000元注入村集体经济,4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户收入。

  正式签约的这一天,中心村村民满心欢喜,从此之后,37户贫困户将会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长久解决他们的收入难题。

  记者手记:

  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致贫,这样的贫困户不止中心村才有,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中心村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的贫困村,可以不妨一试。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以及省、市对金融扶贫、资产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新方式的鼓励,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这样良好政策指引下,希望有更多类似中心村扶贫模式的出现,早日实现贫困户脱贫奔康的目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