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61年前的特殊证书:扫盲毕业证

http://www.scol.com.cn  (2016-06-15 09:11:30)  来源:三江都市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甘国江  

  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不管她以何种方式留存下来,都有那个时代的痕迹,独特而珍贵。

  扫盲毕业证书就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既反映了过去读书机会的难得和珍贵,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而做出的努力。

扫盲毕业证书

  从旧书报市场淘回

  “毕业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凭证,代表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是我这件宝贝却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知识文化的渴望与追求。”近日,乐山收藏爱好者鲍春枝拿出她收藏的宝贝向三江都市报记者说道。

  鲍春枝手中的宝贝是一张有些破损和微微发黄的方形纸张,上面几段红色的框线连接着5个五角星,形成了一个内框,中间的“扫盲毕业证书”表明了这是一张持有人“有文化”的证书。

  记者看到,这张落款日期为1955年8月23日的“扫盲毕业证书”上面写道:学员梁淑华,性别女,系峨眉县人(今峨眉山市),现年33岁,经参加1955年8月扫盲毕业考试成绩及格,特发给扫盲毕业证书。此证。

  落款为峨眉县燕岗乡公義村常年民校校长张可林的签名和印章,并加盖了峨眉县燕岗乡人民政府的公章。

  骑缝章也盖有峨眉县燕岗乡人民政府的公章,并依稀可见“证字第零三号”字样。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毕业证书一样,只是含金量稍稍低一些。”鲍春枝告诉记者,她是一名书报、证照收藏爱好者,多年来一直习惯于穿梭在乐山及周边的旧书报市场,寻找着自己中意的宝贝。

  2000年左右,她在乐山的旧书报市场上闲逛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张“扫盲毕业证书”。

  “经过查看,我认定了这是真的证书,于是就花钱买了下来。”鲍春枝告诉记者,当时,市场上还很少有这些老证照的仿品,但是随着书报收藏市场的越来越火爆,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仿品,主要包括一些人使用以前留存下来的那些未用证照纸张,然后自己将空白处填好,拿到市场上当着老证照出售。

  “这类证照不怎么好分辨,因为作假者所使用的纸张和上面印刷的图案文字都是以前的,只有空白处的字迹是后来填上去的。”鲍春枝提醒说,这类证照的价值要比实际使用后留存下来的证照低很多,所以在购买时要特别注意。

  见证了解放初期的全民教育

  在鲍春枝看来,这类“扫盲毕业证书”作为解放初期一个特殊的毕业证书,无疑成了反映建国初期读书机会的难得和珍贵,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普通百姓文化水平而做出的努力。

  “扫盲毕业证书,又称脱盲证书,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毕业证。”鲍春枝介绍说,那个时代还出现过“脱盲证书”和“识字证书”,都是当事人能认字、不是文盲的凭证。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造成文盲很多。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文盲率相当高,扫盲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即发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和《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识字班”、“民校”、“冬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乡,老百姓可利用业余时间学文识字,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上世纪50年代不论男女、结婚与否都可以参加,对适龄扫盲却不报名的,工作人员还会做工作,敲锣打鼓地去家里劝说他们参加‘扫盲’。”鲍春枝表示,经过“扫盲”的学生在文化程度上基本有两种:一是具备简单读写能力,二是获得高小毕业的水平。

  参加“扫盲”的人经过学习考试及格后,就会领到一张“扫盲毕业证书”。而由于这场“扫盲”运动工程量浩大,一些领到了“扫盲毕业证书”的人又会加入到由各级政府组织的业余教师队伍中,进而去教授那些需要“扫盲”或正在“扫盲”的人。

  统计数据显示,当时的业余教师队伍中,有七八百万是通过扫盲运动已经识了字的农民。

  “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扫盲毕业证书’则是这次伟大活动的最好证明。”鲍春枝表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