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堂灯“老腔调”唱出新故事

2020-07-12 10:13:10来源:乐山日报编辑:刘若辰记者 杨心梅

“你为咱们把贫脱,送你一篮红苹果。皮薄肉多米米小,蜜甜脆香水分足。水果礼轻仁义重,你不接受我心里很难过……”伴随着乡土味浓厚、通俗易懂的唱词,通过舞蹈、快板等不同表演形式,在胡琴腔、麻柳调等曲牌的张弛起伏下,现代堂灯戏《第一书记》以村民带着扶贫产业“结晶”送别“第一书记”的故事为线索,凸显出现代乡村在脱贫攻坚中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2019年夏天,这出由峨眉堂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成华编写、峨眉山市堂灯协会成员王素珍导演的堂灯戏,紧跟时代主旋律,以其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和接地气、有新意的表演内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像《第一书记》这样紧跟时代的表演内容,在如今的峨眉堂灯演出中,已是常态。与时俱进唱堂灯,让峨眉堂灯这声古韵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落伍、不退潮,看点满满;旧瓶新酒香依旧,“老腔调”唱出新故事、身边事,峨眉堂灯让来源于生活的传统乡土艺术于乡野厚土间迸发出勃勃生机。

历史溯源 悠悠堂灯往事

作为四川独有的传统民间剧种,堂灯与川剧的“灯戏”近似,是在四川民歌、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于峨眉山市双福镇(原普兴乡),并在峨眉山市绥山镇、夹江县华头镇、眉山市洪雅县等地方广为流传。

峨眉堂灯历史悠久,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其源于何时无文字及材料可查,一说其始于唐代,又被称为“唐灯”;一说其始于明嘉靖年间,有400多年历史……但无论何种说法,堂灯这一由民间艺人将中原花灯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相结合而创制的地方戏曲剧种,都体现出当地群众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堂灯被誉为“川剧之母”,与川剧构成了源与流的关系。《四川省地方灯戏志》记载:“四川灯戏为川戏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养料。堂灯的一些曲调,不仅被川剧吸收为声腔,而且灯戏的很多传统剧目,表演艺术,也大大丰富了川剧艺术的表演能力。”

最初的堂灯戏多在人家户的堂屋里演出,俗称“施公戏”,有独特的曲牌、唱腔,演唱时配以纯粹的川剧锣鼓、唢呐、二胡、笛子以及磬、钹等,唱词通俗易懂,多为农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轻松诙谐,表演滑稽,常令人捧腹大笑。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企业家、峨眉山市双福镇的刘成华对双福堂灯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了双福堂灯挖掘整理的第一人。如今,20余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峨眉堂灯越唱越响,成为了峨眉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1987年,四川省地方灯戏志会议对堂灯源流、沿革进行专门研讨;2004年、2005年,原生态的堂灯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报道;2009年,经峨眉山市文化馆申报,堂灯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搜集整理 “戏痴”的“新长征”

作为峨眉堂灯传承人的刘成华从小就是个“戏痴”,虽然不会唱戏,却非常喜欢听戏,在他心里,从小听到大的堂灯是一朵艺术奇葩,具有相当的艺术份量。可他也发现,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革,峨眉堂灯似乎有点“追不上”潮流了——懂堂灯并能演出的人凤毛麟角,进而导致堂灯演出场次减少、演出内容程式化,命运岌岌可危。

为了不让堂灯这一艺术形式成为绝唱,从1998年开始,刘成华踏上了一个人的堂灯挽救“长征路”。在最开始的10多年时间里,刘成华获取了很多堂灯原始资料,并陆续整理成册;为了让堂灯重新回到大众视线,刘成华摸索着撰写堂灯剧目,缝合传统和现代的裂缝;在他的张罗下,峨眉堂灯队、峨眉山市堂灯协会先后成立,堂灯艺术后继有人,传统艺术生生不息,刘成华也从一个人的奋斗变成了有人陪伴。“我的‘战友’越来越多,喜欢和参与堂灯的队伍越来越大,堂灯得到的重视和表演机会也与日俱增。”

回忆起时刚开始研究堂灯的往事,刘成华历历在目,“漫山遍野到处跑,听到哪儿有堂灯故事、堂灯人,就往哪儿跑。”在刘成华的记忆里,原普兴乡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以及无数老艺人的家里,都是他经常往返的地方。最初的几年,为了了解堂灯的缘起和发展,刘成华还多次走出乐山,在堂灯戏一度爆红的洪雅等地获取堂灯唱腔和艺术资料。如今,刘成华手中握有原始的堂灯素材,包括文字资料,堂灯艺人演唱的堂灯剧目、搜集的堂灯作品、自己创作的堂灯剧目等数以百千计,他本人也在源源不断地进行艺术产出。

传承发展 老堂灯“年轻态”

2020年5月,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峨眉山市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双福镇小学、黄湾镇小学及峨山镇小学。

这次活动是继2019年刘成华带领的峨眉山市堂灯协会与峨眉一小等学校联动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同年轻一代的又一次亲密接触。活动中,堂灯演员进行了堂灯戏道具介绍,堂灯戏麻柳小调《第一书记》、三句半《防控复课两手抓》展示,不少同学还亲自体验了一把堂灯。

“看到小朋友有兴趣唱堂灯、积极参与乐器体验,我们老堂灯人心里既高兴又安慰。”作为峨眉山市堂灯协会表演中坚力量的朱潘美告诉记者,她以前学戏曲曲艺,在刘成华的带领下进入了堂灯表演的行列,随着对堂灯了解的深入,她逐渐爱上了这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发扬峨眉堂灯的队伍中来。

今年疫情期间,每天坚持看新闻,从时事中汲取创作灵感的刘成华笔耕不辍,创作了一系列抗“疫”三句半节目,让疫情防控知识深入人心。“三句半是堂灯戏的表演形式之一,既保持了堂灯戏的韵味,同时又减少了表演人数,通俗易懂。”刘成华告诉记者,他希望峨眉堂灯继续保持传承发展的良好态势,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表演内容上紧跟时代,不断自我革新。

对于峨眉堂灯的未来,刘成华充满信心。他表示,峨眉堂灯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已从昔日的人家堂屋搬到了乡镇大舞台,甚至剧院之中。峨眉堂灯的表演队伍也在逐步扩大,许多有音乐、舞蹈基础的中青年人加入其中,峨眉堂灯逐步“年轻态”。对于峨眉堂灯剧本的创作,刘成华也相信,在日渐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中,一定会有后来人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记者 杨心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