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 助力彝区学前教育发展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8 10:28:17)  来源:乐山日报  
编辑:刘若辰记者 张力  

“最近不少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们知道了饭前要洗手,要经常洗头、洗澡,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的。还有的小朋友回家后,喜欢给爸爸妈妈唱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家长对孩子们的表现都很满意。”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水碾坝建新村幼儿园教师邱玲,谈起一年来孩子们的变化、成长时,满是欣慰。

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功不可没。

2016年秋季开学时,由市教育局、市教科所及中心城区幼儿园的近20名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编写组,历时半年精心编写的4本“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在彝区“一村一幼”全面使用。一年过去了,读本不仅帮助彝区孩子突破了“语言关、文明关、安全关”,还有效指导了彝区教师开展保教工作。

参与编写读本

愿当彝区孩子的“引路人”

“我很荣幸能参与到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中,我们愿意当彝族娃娃的‘引路人’。”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蔡敏艳是读本编写组成员之一。在回忆起最初加入到读本编写组的情况时,她感触良多。

“编写组在偏远的彝区‘一村一幼’调研考察时,发现幼儿园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孩子们的教材并不理想。”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蔡敏艳注意到,当地幼儿园有不少本土化教材,有的教材内容主要以图片为主,比较简单,而有的教材“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彝区的教材不符合彝区孩子的年龄特点,对老师的指导性也不强,这对彝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利。”通过考察,更加坚定了蔡敏艳要做好读本编写工作的决心。

彝区教材跟一般教材的编写相差甚远,教材编写太“高大上”会造成不适用。为此,蔡敏艳所在的安全读本教材编写组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找出了彝区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并主动请教彝语专家,挖掘与彝区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不断修改、更正教材内容。

同时,据市教科所幼教教研员宋晓萍介绍,由于幼儿读本需要图文并茂,在编写过程中,美编老师还按照内容安排,带上相机,不辞辛苦地多次来到彝区采集素材,拍摄实景照片。比如教孩子们怎么洗手、洗脸、排队等,都需要找当地的彝族孩子,根据拍摄内容模拟实际情况,再进行拍摄。“读本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东西,原创难度大,但编写老师为了让读本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接地气,还自己带着所写的内容走进彝区‘一村一幼’,听取当地老师们的意见建议,希望读本能真正实用。”宋晓萍告诉记者。

正是在蔡敏艳、宋晓萍等编写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入彝区实地走访调研,多次召开编审会议对读本内容进行研讨,最终历时6个月,“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安全》、《我们的设计》终于出版了。其中,前3本是学生用书,后1本是教师用书。

图文并茂

文明生活意识逐渐增强

经过市教育局组织对彝区“一村一幼”教师全覆盖培训后,2016年秋季开学时,整套读本在彝区“一村一幼”全面使用。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水碾坝建新村幼儿园便是其中一所。

“开学后,我把3本学生用书发放到全班60名孩子手中时,孩子们一边翻看着彩版新书,一边与同伴小声地交流,大家对读本充满了新鲜感,爱不释手。”该园幼儿教师邱玲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没有专业的幼儿用书,老师们主要通过挂图,结合肢体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一些基本知识。而有了彝汉双语辅助读本后,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用书上图片非常多,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浅显易懂。我通过普通话讲解和一些肢体动作,孩子们很快便明白了。”邱玲说,每一次上课,孩子们都认真翻看读本,兴趣十足。

记者注意到,3本学生读本都使用彝汉双语,不仅知识点讲得非常细致,并且图文并茂,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懂、易接受。而教师用书每一章节都包括了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环境创设等详细内容。“通过教师用书上的课堂教学指导,让老师的课堂讲解也变得连贯、流畅。”邱玲坦言,教师用书对老师们上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经过一年的教学,邱玲注意到,孩子们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逐渐在发生变化。“孩子们慢慢地会说一点普通话,遇见老师他们会主动打招呼‘邱老师,早上好’、‘邱老师,再见’。”邱玲说,孩子们吃饭前知道要洗手,要排队。还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知道要爱干净,讲卫生。“孩子们在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生活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是邱玲最高兴、欣慰的。

多措并举

彝区学龄幼儿入园全覆盖

据了解,目前,“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在我市彝区已发放近万套,并向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捐赠了2000套。读本贴近彝区幼儿生活,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通过一年的使用,深受广大保教人员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肯定。

而编写发放彝汉双语辅助读本,解决彝区“一村一幼”教材难题,只是我市强化彝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还积极解决彝区学前教育场地难题,目前在294个彝区“一村一幼”园舍中,已修缮闲置村小或教室作园舍的156个,利用村级活动室作园舍的63个,附设中心校56个,新建园舍19个;构建以市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投入为辅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效解决经费难题;积极破解师资难题,拓宽用人渠道,通过转岗、临聘、公招等办法切实落实彝区“一村一幼”保教人员。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市、县教育部门每年都对彝区“一村一幼”保教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努力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能力。此外,为坚持彝区“一村一幼”的普惠性和公益性,我市还实施了“三免一供”政策,即免保教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并供应免费的营养午餐或糕点。

目前,我市共建成彝区“一村一幼”294所,在园幼儿9083人,有保教人员622名,后勤人员10名,彝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6%,基本实现彝区学龄幼儿入园全覆盖。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